题干

刘翔在最近结束的上海田径l10m栏比赛中,勇夺冠军.在他比赛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起跑时,他用力蹬地,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他的跑鞋底有凹凸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他超过其他运动员时,相对于该运动员是运动的

D:冲过终点后,他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12-28 10:08: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19世纪末,中产阶级的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期待不再是做家务,而是做母亲。书刊杂志和社会舆论都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母亲应该关心全家人的身心健康……人们也期待着母亲们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德和保持女性的特点。油画《贝尔利一家》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男人坐在桌子前的椅子上,这暗示着他是与事业和家外的世界相连的;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文化探析》

材料三:“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由于大工厂多转产战备物质,各个时装公司纷纷承担起口红生产的任务,这保证了口红在战争期间的供应。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让女兵们学习,如何快速完美地化妆,同时还规定,从军女性的口红颜色必须与她们制服上红色臂章和帽子上红色细绳相搭配。

——《美丽与禁忌:口红的历史》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奋斗

    如果可以,我希望上天赐予我一场巨大的灾难,仅与我相关,而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影响,心里的,肉身的。要么它将我彻底毁灭,让我崩溃,从此一蹶不振;要么我在痛苦中崛起,变得真正强大,而不是靠些哲学、励志性文字来抚慰满目疮痍的内心。因为我相信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真正懂得苦难的价值。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孔子也会犯错,杀人犯也有善良的时刻。挺过苦难的人内心绝对坚强,未来的路充满荆棘,但在他看来或许只是一块绊脚石,能够轻松而过,没有挺过的则连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已全然消失,只配被湮没在历史洪流。这种想法显然充满了赌博性,极大的,因为它的赌注是一个人的命运,如果可以,我很想一试,只可惜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生存,我的命运与许多人牵扯在一起,这辈子永远都割不断,也不能割,我的生存状态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极其强烈的干扰,甚至如果我不幸崩溃了他们所经受的打击比我来得要严重千百倍,于是我不得不放弃这种设想。

    如果可以,我希望回光返照,我还是那个五岁的孩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可以在妈妈的怀里尽情地撒娇,可以再村头池塘的浅水里尽情的嬉戏,可以用粉笔在房门上写着小舅教我的名字,哪怕外公骂了又骂,甚至和小伙伴打架打得鼻青脸肿,两分钟后一笑泯恩仇。只可惜真正的时光机还未诞生,现在没有,将来亦然。它只能在荧屏上显现它的神奇。

    如果可以,我甚至有时希望我是一个疯子,一个彻底的疯子,智商低于10,最好为0,蓬头垢面,穿着邋遢,吃着剩菜剩饭,喝着地沟水,时而狂吼,甚至裸奔,不用在意旁观者的眼光,不去对社会负责,天塌下来与我无关,依旧可以放声大笑,在自己的世界里,洒脱自在地做着梦,不复醒来,即使是在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只可惜这个条件未免太苛刻,上天不肯赐予我这般使命,就让它留在下辈子吧!

    如果可以…

    人生没有如果,我们在必然里活着。我相信每个人的宿命已定,那些曾经的,当前的,不久将来的行动不是在改变命运的进程,而是命运历程中必经的迹点。因此,我格外推崇一句话——世界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没有人能从你那里夺走。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过类似的话,多好啊!

    每个人的人生都以从母体呱呱坠地为起始,以两眼紧闭为终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又充满着惊人的一致性。而怎样活着,则成为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高低的标准。“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活着”。每个人的活法各不相同,既然如此,又何必羡慕别人的生活,活得那么劳累,徒增烦恼。

    既然年轻,就年轻地活着,不在于穿着如何光鲜亮丽,而在于是否有颗年轻的心。年轻人如果有使命,只能是奋斗;年轻人必然有使命,也只能是奋斗!

——2012年《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