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1)列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
(2)从1840—1901年,中国失掉许多重要的领土,举两例加以说明。
(3)“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列举近代两位) 这些人的斗争给后人什么精神?
(4)用一句比喻性的成语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
(5)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什么心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7-27 10:2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1)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香港岛,台湾。
(3)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5)忧国忧民。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会专题

材料一: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举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开好今年两会,对于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就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强化创新驱动、净化政治生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会场内外引起强烈共鸣,为开好两会、凝心聚力指明了方向。

材料二:全国两会期间,工匠精神再次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郭大成指出,“大国工匠”发展亟须技能人才培养。当前,高水平技工培养主要依赖企业,费用较高且时间较长,企业面临人员培养与安置双重问题,负担较重,建议认真研究,加快解决。

材料三: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培安和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就“‘十三五’开局之年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李斌表示,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之间不够适应,不匹配,所以就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如何缓解这种矛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首要就是要通过改革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