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图所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05 11:5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2

同学们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其中一组的探究主题是“中国梅花文化”,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梅花就是中国文人喜爱的形象之一,这种喜爱起自《诗经》,历经汉魏、隋唐,到了宋代进入颠峰时期。林和靖以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不求识赏的隐逸孤清①_____“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诗句又使梅的形象于“孤清”中多了几分高洁傲然;“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抒写出梅花不堕凡俗的坚贞自守;而苏轼的《定风波·红梅》中“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一句,则将高标俊逸的“梅格”与作者旷达超脱的人格融为一体。“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极尽表达出诗人愿意化身千万梅花的浪漫情怀。

    可以说,中国文人从梅花的品性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它隐逸孤清,高洁傲然,坚贞自守,高标俊逸,成为凌寒绽放于冬日的精神之花。历经岁月磨砺,梅花的象征意义丝毫不减。一代领袖***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赋予了梅花乐观坚韧②_____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梅花的形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还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之中。这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同学们探究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