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B:可二黍许。译文:(核舟)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或在府而异。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09-24 02:2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