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地球上生物界绚丽多彩,表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是
①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②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③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结合的随机性④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种类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2-25 03:2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杖和刀剑已告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这就是: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让我们向其他强有力的思想家讨教,向这些光荣的伏尔泰的助手们讨教,向卢梭、向狄德罗、向孟德斯鸠讨教。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要制止人类再流血。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乞求这些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全体一致的经久不息的欢呼。从四面八方高呼:“维克多·雨果万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独树的追求

杨勃森

①我曾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②打洛镇有一棵大榕树,左右两侧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条气生支柱根,垂直而下,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俨然一片葱茏挺秀的小树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折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态奇异的树,而是大自然造就的精灵。

③当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条气生根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是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当它垂下第二条、第三条气根时,或许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便萌生了要结束那难挨的孤独和寂寞的想法。随着一条条根的形成和壮大,它的生命王国构筑坚固了,便很精心地有意识地编织着每一条新的根,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关,于是便在生命的内核里生发出艺术的光环。人们便称颂它营造了一道风景,并为它盖起围墙,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独树成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④十余年前,我也曾在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看到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棵胡杨。

⑤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头,残阳如血,泼洒下来,为凄泣的秋风染上几分悲壮。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内,在黄土地上已经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昏昏欲睡。不知谁喊了一声:“树!快看,树!”果然在茫茫戈壁滩上闪出一丝苍翠。

⑥我们跳下车,奔过去,被面前的场景惊呆了。它曾经遭过雷击,伤口仍然呈焦煳状。他那粗糙的躯体一半横陈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着。那倒地的一半几乎与黄土地的砂石融为一体。原本的枝头已有一部分化作了根深深扎入土中,而另一部分依然昂扬向上擎着几多苍翠。它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出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涸的地面。在褐黄和血红的烘托渲染中,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悲壮和惨烈。

⑦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胡杨林,为保护人类及一些高贵的树种抵御着风沙。然而,它在人们的眼中是低贱的,或者人们为满足一点点的贪欲,或者只是为了最简单的目的——当柴烧,它们被一批一批地砍伐。胡杨林变得稀疏了,在风沙中一排一排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这棵身经百战、历经沧桑,依然傲立的胡杨。它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或许为了警示人类,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或许这便是它毕生的追求吧。

⑧朋友告诉我,胡杨有“长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誉。

⑨生存和追求有时是很难分辨清的,那棵榕树给人以新奇的愉悦,那棵胡杨给人以悲壮的警示,很难说哪个更有价值,更完美。然而却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

⑩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虽然自己难以预料,然而生命的价值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社区》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