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德国《图片报》称:“(这)对德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至少从财政上来说是这样。”2010年10月3日,是德国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的日子,赔完了这笔背负了90多年的债务。这一债务源自( )
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