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潮平两岸阔,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____,日长蝴蝶飞。(冯延巳《醉桃源》)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⑥快毕业了,美好的祝愿总是说不完。新锐同学想找一句古诗送给他的同窗好友,希望好友在未来的学习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请你帮他想一句。你想到的句子是: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4-20 11:3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u98ce\u6b63\u4e00\u5e06\u60ac,\u4e3e\u676f\u6d88\u6101\u6101\u66f4\u6101,\u591c\u9611\u5367\u542c\u98ce\u5439\u96e8,\u9752\u6885\u5982\u8c46\u67f3\u5982\u7709,\u884c\u62c2\u4e71\u5176\u6240\u4e3a,\u6240\u4ee5\u52a8\u5fc3\u5fcd\u6027,\u4f1a\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摘编自王学永《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脑入心”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