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设集合A=-1,0,1=0,1,A-2,0,2=-2,0,1,2则满足上述条件的集合A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1 10:45: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

    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

    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我认为,这三方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同类题5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

材料一:英国初等教育伴随着工人阶级的斗争而发展,为缓和阶级矛盾,英国给予了工人一些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与英国开展经济竞争,工人运动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进行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1876年教育法规定,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入学。1880年教育法将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龄定为5-10岁。1891年教育法规定实施免费初等教育。1899年教育法又将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2岁。到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材料二:自明治维新以来大为兴办小学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不断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就学率不断上升。1873年小学就学率只有28.1%,1890年达到50%,到1905年达到96%。1919年以后均为99%。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就实现了国民教育的普及,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三: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中国最早的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先驱人物。他创办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他翻译了斯宾塞的《德育、智育、体育》-书,译名为《劝学论》。他是首先在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维新主义者。严复认为改良中国的社会,自强图存,保种保国,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就是要使国家三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