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
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 |
B.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根据一年内月亮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的演变次序来确定的。 |
C.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称为季节“四始四中”。 |
D.每年的4月20日是谷雨,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结束,气温回升,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