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低

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

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

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02 03:0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