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在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以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今年我国江淮流域入汛比常年偏早16天,平均降水量(251毫米)比常年同期(203毫米)偏多23%,特别是暴雨多、强度大,而水利又常年失修、城市排水不畅,致使江淮流域多地内涝、“城市看海”现象多发。但因降水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像98年那样的流域性大洪水,***在视察武汉时说:当前不少城市出现“看海”,这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防汛抗洪基础在“防”,关键在“抗”,核心在“人”。

材料二: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也是同大自然不断斗争的历史。大禹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堵为疏取得了成功。还有西门豹、李冰、郭守敬等人的治水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至今仍值得借鉴。中华民族还在长久与洪水的斗争中形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以98抗洪为代表的“抗洪精神”;同时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我们对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更加及时、准确;对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在唐山参加抗震40周年纪念活动时说: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回答下列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0-05-17 04:1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可燃冰》,完成下列各题。

可燃冰

    ①科学家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分布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②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时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以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③可燃冰是1972年由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随着美俄科学家不断地探测,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燃料储藏池。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洁净新能源。

    ⑤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