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为了测定实验室中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取16g该样品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1.6g氧气,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9 10:5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解:设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有关张学良的材料,回答问题。

  张学良(1901年—2001年),字汉卿,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人称“少帅”。

“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三省沦亡。

  1935年,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到陕西“剿共”。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9日,在***领导下,北平(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运动的新高潮,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和解。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训斥,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