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①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②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张镇芳却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③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④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⑤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⑥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⑦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⑧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了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无偿捐献之后,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但张伯驹婉言相拒,分文不取。无奈之下,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只得亲笔为张伯驹颁发了一纸褒奖令。就是这张嘉奖令也被张伯驹随意地搁置在房屋的角落。

    ⑨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⑩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他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一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2-22 11:0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混入北图
       带儿子混入北京图书馆,蓄谋已久。
       我带孩子参观过许多展览、许多博物馆。四岁时便让他独自去爬长城,我坚信那份磅礴与宏伟,会渗入他的骨髓。少年是一块虚怀若谷的包袱皮,藏进什么都最稳妥,一辈子都能闭着眼摸到。
        北图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和北京最美的建筑之一,但它只对成人开放。门口很随意地写着(想象中北图的规矩应该铭刻在铜质烫金的硬物上),进入需要证件。说起来挺宽松的,比如退休证、个体工商者证都行,惟有对学生,是一份别致的苛刻:需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证。
       假如儿子20岁时才能进入北图,我觉得那是生命的遗憾。对于成人,北图只不过是获取知识的所在。对于孩子,这座宝蓝色屋顶的巨大宫殿,该有一股独特的魔力。无奈我们的国立图书馆“少儿不宜”,于是,一个鬼祟而崇高的主意开始萌动:等他长到和我一般高,我们就进入北图。
       耐心地等待这颗青果成熟。终于有一天,孩子能穿40号的鞋子。我对他说:想去北图吗?想去。想去。儿子酷爱书。他说过最爱的是母亲,其次是书,气得他父亲咻咻。现在,第一爱的要领他去看第二爱的,焉有不快活之理?
       需要做些准备。穿上你爸爸的羽绒服,这样可以显得更臃肿更老成些。戴上平光镜。别戴墨镜,墨镜容易诱人起疑,哪有进图书馆两眼昏黑的?不要戴口罩,现在大街上谁戴口罩?欲盖弥彰。 最重要的是揣上你爸爸的工作证。且慢,让我再看看像不像?那是丈夫年轻时的肖像,儿子与他酷似,心中便很踏实。
       走!去北图!
       这是北方冬日极好的一个晴天。天穹蓝得如同海底世界,(A)北图以同样碧蓝且更为耀眼的琉璃瓦无所顾忌地炫耀自己。(B)在这座庞大的王国里,居住着书的君王和它的亿万子民
       儿子像小鹿似的跑。妈妈,我们还是去看书。
       妈妈,他会仔细看我的工作证吗爸爸的年龄一栏里写着四十岁,我怕……儿子倚住我。
       别害怕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注意我的动作,只潇洒地把证件扬一扬,依我的经验,门卫就会挥手放行……我勇敢地给儿子示范。
终于,我们成功地进入了北图。
       我领着儿子,教给他怎样存包,怎样查找目录,怎样办理复印手续……他像只乖巧的小狐狸不远不近地跟随我……我最后指点给他厕所的位置。
       现在,我们去阅览厅吧儿子跃跃欲试地说。
       现在,我们回家去吧你已经看到了北图的巍峨,你已经知道了借阅的程序,我们的目的已经圆满达到。该走了。至于书,哪里都是一样的,犹如水,无非是河里的浅,海里的深。
       不,妈妈。那不一样,海水是咸的如果我们不看书,那还算什么到过北图!
       我要承认我在粉饰怯懦。领儿子游览北图迄今顺利,一切平安应该见好就收。终究是用的假证件,出了纰漏,就毁了初衷。面对儿子渴求的目光,我决定率他铤而走险。我挑了一个工作人员埋头读书的阅览厅,果断地说,你进去吧!
       妈妈,你不同我一起去呀儿子惊讶地瞪圆了眼睛。你害怕了吗?我激他。好,妈妈 儿子一步迈了三级台阶,拐向阅览厅。真实的理由是:我害怕这种场面。真害怕看到尴尬的一幕,真恐惧听到刺耳的叱声……
       四周静悄悄,仿佛一片荒原。待我再睁开眼睛,我已看不到儿子了。巨大的玻璃门像一层无声瀑布,只有那位工作人员仍在痴迷读书……
       儿子终于成了北图读者,我好欣喜。
       我在楼梯拐角处,一直等到闭馆时儿子出来。我们到小卖部买点熟食充饥。
       妈妈,你说人家不会仔细瞧照片,实际上他的眼光像吸尘器,在我脸上吸了个遍……
       哦,谢谢你,北图爱读书的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