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也。范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素与魏滕同邑相善。滕尝有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谓滕曰:“与汝偕死。”滕曰:“死而无益,何用死为?”范曰:“安能虑此,坐观汝邪?”乃髡头自缚诣门下,使铃下以闻。铃下不敢,曰:“必死,不敢白。”范曰:“汝有子邪?”曰:“有。”曰:“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铃下曰:“诺。”乃排閤入。言未卒,权大怒,欲便投以戟。逡巡走出,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良久,权意释,乃免滕。滕见范谢曰:“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於死。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范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9-13 09:4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启功的坚韧: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徐可

    ①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可见“坚”“净”二字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同。

    ②启功出身皇族,可是他一点也没受到皇恩的泽润。启功刚满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靠寡母和终身未嫁的姑姑抚养。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辍学之后,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来都没有懈怠过,一生都在学习和思考。他在书画创作、书画理论、书画鉴定、诗词创作、古典文学研究、古代文献学研究、古代汉语研究以及历史学、宗教学、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这些成就都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他“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抓”来的。

    ③在学术研究和书画创作中,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不懂的东西总要弄个究竟。他敢于怀疑前人的学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人怀疑过。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

    ④1957年“反右”运动,他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并接连被撤销了教授职称,失去了北京市政协常委和九三学社社员的资格,工资也被降了一级。在巨大的打击面前,他没有沉沦。不能上讲台,就利用劳动改造的业余时间潜心学术研究。1964年,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出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几年之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猛然袭来,启功又被打为“准牛鬼蛇神”,被不断审查,并要接受集中学习和劳动,家中也被查封。但在这艰难岁月,他仍利用运动的间隙和休息时间,反复推敲和修改,酝酿了另一部学术著作《诗文声律论稿》,并在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⑤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他天天临贴,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一些人以奇为美、以怪为美、以丑为美的时候,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

    ⑥改革开放之后,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以书法家自居。凡是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特别是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常常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先生对普通人如此谦和,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曾经有商人请启功先生题写匾额,为先生所拒。旁人怪先生不给商人面子,先生说:“我对他还算客气的。这个人没有诚意,我今天就是要教教他什么叫诚意。”有某人为了巴结上司而向启功先生求字,并拿上司来要挟先生,被先生赶出门外。

    ⑦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对原则性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当即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说到做到,留下文物界的一段佳话。

    ⑧他心地纯净,不掺杂念,置生死于度外,视名利如鸿毛。前些年,他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用自己的名义;他不计报酬为别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还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简朴生活。他不图虚名,对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是一名教师。

    ⑨净,还体现在先生对自己的无情解剖和严格要求上。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之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相关链接】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先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1999年,他(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才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