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磷有多种化合物,次磷酸(H3PO2)和次磷酸钠(NaH2PO2)常为化工生产中的还原剂.

完成下列填空:

(1)H3PO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 ;请将NaH2PO2溶液中的各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____ .

(2)室温下0.1mol/L的NaH2PO2溶液和0.1mol/L的Na2CO3溶液,pH更大的是____ ,其原因是____ .

(3)化学镀银,可利用H3PO2把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的反应,已知该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则氧化产物是____ (填化学式).

(4)工业上可用白磷(P4)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PH3和Ba(H2PO22.写出并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 ,若反应中转移电子6NA,用去还原剂 ____ mol.

再向Ba(H2PO22溶液中加入盐酸制备H3PO2,有人说应该用硫酸代替盐酸,请说明用硫酸代替盐酸的优点:____ .

(5)如图是利用电解原理制备H3PO2的示意图(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分别只允许阳、阴离子通过;已知电极反应为:

阳极   4OH﹣4e→O2↑+H2O

阴极   2H++2e→H2↑)

分析在阳极室得到H3PO2原因:____ .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8-09 12:1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H3PO2\u21ccH2PO2\ufe63+H+,c\uff08Na+\uff09\uff1ec\uff08H2PO2\ufe63\uff09\uff1ec\uff08OH\ufe63\uff09\uff1ec\uff08H+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