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其实,刘慈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刚登上科幻文坛时已然如此笃定了,时任《科幻世界》编辑的唐风曾专门撰文写初登文坛的刘慈欣:“参加笔会时见他,面容颇有风霜之色,眉头时常紧皱。虽然说话不多,却不见得少了多少风头。他非常恼火的是封闭的世界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交流。”然而,他自信却不走向唯我,这需要广博的胸怀。拿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性问题来说,即使是对惯写硬科幻著称的刘慈欣来说,也一样不能避免“硬伤”。他的处女作《鲸歌》中写到蓝鲸有牙齿,看到人家挑剔他那只长了牙齿的蓝鲸,刘慈欣非常豁达地说:“我怎么想不到须鲸(蓝鯨属须鲸亚目)没牙呢?李森写了一本《三体〉中的物理学》来指出《三体》的硬伤,刘慈欣很高兴,还鼓励李森也来写科幻小说。敢于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听取异声,无疑是更高级的自信。不过话说回来,科幻小说里的科学并不是科学,本质还是文学的映像。

(摘自《印象刘慈欣》,《光明日报》2019年03月29日15版)

材料二: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                  。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景观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菜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摘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2019年03月07日20版)

材料三:在《流浪地球》影片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选择比邻星作为地球流浪归属地,那么这颗星球是否是人类理想的新家园呢?比邻星,也称半人马座α星C,是半人马座α星系统(由三颗恒星组成)中的一颗。它与另外两颗很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A.B)起组成三体恒星系统。在天体系统中,三体系统通常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刘慈欣另一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为什么离开自己所住的三体恒星系统来到地球的原因之一。比邻星还很暗淡,据观测,比邻星的质量是太阳的17左右,亮度比太阳低,是一颗红矮星,表面温度为2500至5000X。比邻星的爆发频率和释放出来的能量要比太阳大得多,因此,比邻星的行星上所接收到的恒星风、紫外线辐射等,会比目前地球上的更频繁、能量高很多。

(摘自《看不懂<流浪地球>里的科学奥秘?别争,南航专家来帮你“科普”》,《大学生杂志》2019-02-16)

材料四:其实"引力弹弓”也是科幻电影经典桥段之一。例如《星际穿越》中,库珀为使“巡逻者”号飞船到达米勒星球,采用的方案是利用一颗中子星进行引力弹弓减速;还有《火星救援》中的NASA黑人小哥就是把“赫尔墨斯”号飞船想象成一个乒乓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当成球拍,飞船从地球公转中窃取了少量动能,从而获得了更快的速度。值得注意的一个观点是,《流浪地球》忽视了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木星和地球的质量比值不够大。地球不可能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实现引力弹弓的加速效果,地球一旦被木星引力捕获,结果必然是两者相互牵扯、相互围绕旋转,旋转半径会越来越小,最后,地球和木星发生猛烈碰撞,形成一个新的星球。

(摘自《看不懂<流浪地球>里的科学奧秘?别争,南航专家来帮你“科普”》,《大学生杂志》2019-02-16)

【小题1】下列说法与以上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作为科幻小说家的刘慈欣,自信不唯我,很有胸襟,对挑剔作品科学”硬伤“的读者特别豁达。
B.一部《流浪地球》电影,把“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让中国式科幻电影的类型有了新的突破。
C.在《流浪地球》影片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选择比邻星作为地球流浪归属地。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确实是适宜的居住地。
D.“引力弹弓”是科幻电影的经典桥断,巧妙利用可以起到使飞行器增速和减速的作用。
【小题2】将下面一组句子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
①诸多在小说中一笔带过的细节要素,在电影里具有更直观的展示
②《流浪地球》的小说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勾勒出整体的世界观和科幻设定
③电影节奏、视听强度、细节趣味、人物状态方面的准确拿捏,让电影更好看、耐看
④而电影则把刘慈欣的世界观进行细化和具象化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①④②③
【小题3】请给“材料四”拟一个小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综合性学习 更新时间:2019-06-14 03:0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