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图是生物膜的一个小片段,请据图选出合理选项( )

A:该生物膜一定是线粒体内膜的片段

B:所有的生物膜上都有ATP合成酶

C: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活细胞内

D:该生物膜一定是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的片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3-31 10:0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小巷深处砂锅饭香
    在上沙的一条小巷深处,开着一家小小的饭店。饭店很小,饭店没有名字,卷闸门拉开是厨房,推开帘子就是餐厅,小饭店只卖砂锅饭。

    店主是一对夫妻,每次经过那里,都能看到女主人非常麻利的动作——煮青菜、盛例汤、下米到锅里;又或者接电话、记地址、打包……在那之前,我真的没有看过这么麻利的女子。男子总是穿一件工字型背心,肌肉很好。他在摆成三排的砂锅和放调料等杂物的桌子中间转来转去,下米、浇油、调火、出锅……偶尔慢条斯理地说几句话。男的偶尔大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女的总是浅笑,高高扬起的马尾,随着她的肢体不停地抖动。

    这对30多岁的男女,第一次让我发现并肩战斗的幸福。

    这天下班,又经过这家砂锅饭店,终于被里面飘出的香味给吸引了进去。餐厅很小,不超过6平方米。整齐地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最多能容两个人同时吃饭,这真是我见到的世上最小的餐厅了。可能正因为房间小,冷气很足。刚落座,女子就端了一碗大骨花生红豆糖水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我面前,然后一转身掀了帘子闪了出去。

    等了有10分钟的样子,香气扑鼻的砂锅饭端到了我的面前,最上面是沾着剁椒的四川香肠,用勺子拨开香肠,那肉香、米香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了……

    后来,有个文友从南山过来找我,经过这家小店的时候,被这砂锅饭的香气给吸引了进去。吃完后就给我打电话,“你这附近有家锅仔饭,超好吃的!特别是锅巴……不知道南山有没有……”后来,这个文友每周专来这里吃两次,他说如果不是坐车太远,他天天都想来吃……可见,味道是有多正。

    让我喜欢上这家夫妻小店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饭香,还有这对男女之间配合的默契,还有他们的“浪漫”假期——每周日周一,他们会在卷闸门贴一纸通知:休息两天,多谢惠顾。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算不上浪漫。但我想,做生意的,都明白钱是赚不完的,可又有多少人舍得关门休息,给自己两天假期?

    有天下午,那个南山的朋友过来吃饭顺便到我家取我在香港帮他带的东西。而我又急着要出门去龙华,正愁着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朋友说,“你是不是可以把钥匙交给那家砂锅饭店?我取完东西之后,再把钥匙放在砂锅饭店?”我迟疑了一下,“他们那么忙,没有时间来帮我们这做些杂事的吧?”“不一定吧,我们都在那吃过那么多次了,客户不是上帝嘛!”“那我试试吧!”无奈之下,我只好揣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那家小饭店。

    正在往砂锅里下米的男子,听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放下砂锅,对我说,“没问题,你让你朋友来取钥匙就好了,对了,你朋友姓啥?”“姓张!”“好的,到时候我问他姓啥,姓张我就把钥匙给他!”男子灿烂地笑着,伸手接过了钥匙。夕阳的余晖穿过玻璃映在他的黝黑的肌肉上,闪烁着健康的光泽。

    砂锅店——卷闸门拉开是厨房,推开帘子就是餐厅,小饭店只卖砂锅饭,不超过6平方米,整齐的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最多能容两个人同时吃饭。这样的小店,并不只是上沙才有,其它区域也有。这种店是很容易被人家复制、粘贴的。但我知道有一种号称真情的招牌,谁也复制不了。小巷深处不仅飘出砂锅饭香,还飘出人情味的芳香——成为客户寄存钥匙的中转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麻雀  赵丽宏
      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泼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
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中国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人对着天空呐喊,敲锣打鼓,可怜的麻雀在人们的讨伐声中惊惶乱飞,无处歇脚,最后精疲力竭,如中弹般从天空纷纷坠落,有些麻雀就撞死在墙头。我也曾敲打着面盆参与过围剿麻雀的战争,开始觉得好玩,但目睹麻雀们的死亡过程,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同情。还好,闹剧很快结束,麻雀们得到平反,它们在人类的世界中又重获生存的权利。少年时,我有过一次养麻雀的经历。将一只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麻雀,从一个小小的粉红色肉球,喂养成一只羽毛丰满的麻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为了给小麻雀寻找食物,我曾无数次爬到树上摘皮虫。喂食时,小麻雀仰起脑袋大张着黄口,发出急切的呼叫,我这才懂得了什么叫做“嗷嗷待哺”。在麻雀还没有真正学会飞翔时,我和它有过最美妙的相处。我将它扔到天上,它会拍打着翅膀飞回到我的手掌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然而等它完全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就再也不甘心被我豢养。一次,我将它扔上天空,它展翅远去,消失在天空中,再也没有回来。那时,我也懂得了,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飞翔活动的小鸟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上小学时,有一次正上课,有两只麻雀飞落到教室的窗台上,发出极其欢快的鸣叫,全班同学都被那兴奋婉转的鸣叫声吸引,从来没有听到麻雀这样叫过。窗台上的景象,也是以前没见过的,只见那两只麻雀拍打着翅膀交缠在一起,一会儿磨着嘴,一会儿互相攀骑,像是在打架,又像是在亲热。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也停止了上课,看着窗外那两只麻雀,不知为什么,竟然脸色涨得通红。那两只麻雀把窗台当成了舞台和床,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它们不停地欢叫着舞蹈着,仿佛要没完没了纠缠下去。最后,是女教师走过来打开窗户,赶走了那两只麻雀。它们飞走后,就停落在旁边的屋顶上,从教室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欢声依然随风飞扬,飘进每个人的耳朵。这一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一丝印象,而那两只麻雀春心荡漾的鸣叫和欢状,却清晰如昨。
      前些年,搬了新家,在书房装空调时,外墙留下一个洞,装修结束时,忘了将那洞填补掉。反正那洞和房间并不相通,便没有填没它。没想到这墙洞居然成为麻雀的家。每天早晚,可以看见它们飞进飞出,在洞口欢呼雀跃,有时还会飞上窗台,俨然成为我的邻居。在书房写作时,窗外麻雀们的啁啾是我耳中美妙的音乐。那时,家里养着一只芙蓉一只绣眼,笼子就挂在阳台上。每天早晨给鸟喂食时,便有麻雀飞来。芙蓉和绣眼吃食,总会把小米弄到阳台上,这些溅落的小米,就成为麻雀的早餐。
      来阳台作客的麻雀中,有一只麻雀蹦跳的动作很奇怪,节奏似乎比别的麻雀慢一点,离开时,总是最后一个起飞。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只麻雀,竟然只有一只脚。每天早晨,这只独脚麻雀一定会来,它在阳台上蹒跚觅食,虽然动作有点迟钝,但样子仍然活泼快乐。我不知道,它的独脚,是先天残缺,还是事故形成,拖着一只脚飞翔蹦跳觅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麻雀的社会里没有残疾慈善组织会照顾它,为了生存,它必须付出比别的麻雀更多的精力。我养的芙蓉和绣眼先后飞走了,阳台上挂着空笼子。而那只独脚麻雀依然每天飞来,我在阳台上撒一些小米喂它,看它用一只脚在阳台上来回蹦跳啄食,心里充满了怜悯。独脚麻雀的孤身拜访,持续的日子很短,大约四五天之后,它便消失了踪迹,阳台上的小米再无法吸引它过来。它是找到了更好的觅食地点,所以放弃了我的阳台,还是遭遇灾祸,再也无法飞翔?我永远也无法知道。
      还好,书房外阳台上那个墙洞,依然是麻雀们的巢穴,我的耳畔,还是常常能听见麻雀欢快的啁啾。麻雀的鸣叫,已经成为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们的声音,远比城市里的人喊车啸要美妙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