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请回答:
(1) “靖康耻”指的是什么事件?
(2) “胡虏”中的“胡”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哪里?
(3)此民族与南宋在战后订立的合议称作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1-01 12: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1)1127年金灭北宋。
(2)女真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
(3)绍兴和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