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开庭!”随着法官的一声令下,某法院刑事审判庭开庭了。下面是庭审实录节选:

公诉人,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利用担任××市副市长职务之便,为相关公司在项目审批、费用减免等方面谋取利益,收受贿赂人民币共计198万元。

审判长宣判:被告人××受贿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材料二:有的同学认为,初中生还没有走上社会,法律离我们还很遥远,学不学法都没关系。

材料三:阿明是某职业学校学生。最近一段时间,总有几个人在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住他索要;“保护费”。.开始他拿自己的生活费给他们一点,但那些人越来越变本加厉。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用砖头把其中一个带头的人打成了重伤。被打的人落下终生残疾,阿明也因防卫过当导致故意伤害,被追究刑事责任。

【作答要求】①拟题:对所提供的材料,找到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自拟一个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②评论: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对三则材料逐一进行合理的分析评论。③表述: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字数在20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4-12 07:1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题目: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评论:材料一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法律的特点。 材料二中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与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时时守护我们健康成长;法律还确认了我们的基本权益,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材料三中阿明的做法是错误的。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在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积极寻求法律的帮助,用合法手段解决问题和维护自身利益,要防止自己从“受害者”变成“侵害者”,从法律保护的对象变成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节制是心灵的闸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己,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