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明朝初年为防止宦官干政,严格禁止太监识字,但明宣宗时设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凡皇帝口述命令,先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明宣宗的目的是(    )

A:设三省六部

B:设三公九卿

C:设军机处

D:以司礼监牵制内阁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04 09:2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夜能走多远

    ①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很糟。我想出去打工,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②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下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发了。

    ③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④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快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⑤回到家,我喝了水,躺到炕上想先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就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干嘛现在就准备?”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⑥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⑦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地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⑧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的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别如此明显。

    ⑨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⑩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后来却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⑪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同类题4

阅读短文《理想的风筝》片段,回答问题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  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老师的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时,作者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