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神仙,更没有鬼。下列选项中,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8-11 07:1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1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氢气是理想的能源之一,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并在二氧化钛( TiO2)表面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

(1)水分子分解时,断裂的化学键是H﹣O键,此时需要____ (填“放出”或“吸收”)能量.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属于____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氢气是理想的清洁燃料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其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等质量汽油完成燃烧放出热量的3倍多,二是制取它的原料是水、资源不受限制,三是它____ ,不会污染环境.生物质含有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绿色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称为____ 

(3)氢能开发的首要问题是研究如何以水为原料制取氢气.下列有关制取氢气的研究方向可行的是____ (填字母).

a.组成水的氢、氧都是可燃的,可以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气成为燃料

b.寻找高效的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出热量

c.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d.寻找更多的化石燃料,利用其燃烧放热,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4)汽车或某些工业生产的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NOx(即NO和NO2的混合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

①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形成酸雨、____ (填﹣项).

②已知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NO与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NO+4NH35N2+6H2O

某研究小组按下列过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滴有酚酞试液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____ 

③工业上常用Na2CO3溶液吸收处理某些尾气中的NOx.己知:

NO不能直接与Na2CO3溶液反应;

NO+NO2+Na2CO3═2NaNO2+CO2

2NO2+Na2CO3═NaNO2+NaNO3+CO2

则当NOx被Na2CO3溶液完全吸收时,x的取值范围是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林语堂传(节选)

林太乙

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早在1930年代,他便请三伯憾庐及张海戈编一部像《牛津简明字典》的中文词典,但是编成之后,由于中日战争,文稿毁于兵火,六十册的稿子,只剩下父亲带到美国的十三册。

对于编纂汉英词典,父亲说:

“国语必有详确记载国语的词书,这个观念与字书完全不同。中国字书,一概以字为本位,不以语文中之词为本位。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由现代语言学观点编成的一本中国语文词典的专书。西方的英文、法文‘字典’,都是以那些的国语为本体,凡国语中的词的用法及文法词类,及其变化,都记载详尽。我国的词书,如《辞源》、《辞海》,虽然以词为单位,内容却偏于百科全书性质,未能就词论词,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变化,也不能于单音组及数音组缀合所成之词,加以整理反分析。”

“中国向来无国语,因国语尚未统一。经五十年来国语统一会诸公的高瞻远瞩,不断地讨论,始定北平话为国语。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1947年《中华新韵》颁布出版,而后读音始有统一的标准。又跟着1918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各处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认之国语注音法。又自从文学革命以来,以白话为文学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经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编《国语辞典》,在抗战期间由1937年出版第一册,至1945年出版第四册,而后我们可以说中国国语有一部详尽准确的词书。对于已往的白话文学及现代北平国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统的纪录。这是开山的工作,前人筚路蓝缕之功,我们后学乃受其赐。所以我才敢梦想做一本更合时代的汉英词典。”

父亲编纂《当代汉英词典》是由香港中文大学赞助的。当时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编的《汉英词典》,以及1932年麦氏编的《麦氏汉英大辞典》。这两部字典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代的需要。1967年春,父亲受聘为中文大学的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

在双城街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马骥伸、黄肇珩,他们担任收集资料、查核,后来添了陈石孚,他在英文方面有所贡献。北外还有秘书、抄写陈守荆和施佩英。

父亲认为编词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寻发真理,自有其乐”。事实上,这份工作庞大艰难,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 

他拟了词典的蓝图,即编辑体例的概念,与马骥伸、黄肇珩商量,要他们仔细研究,提出意见。最初六个月,大概都花在体例问题上,父亲不惮繁琐,一再提出修正意见,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了“大样”。这时,编辑小组开始试稿。他们帮助父亲选择单字和词句,加以注释,写在单张的稿纸上面,并依国语注音符号的次序排列起来。这一切做好之后,把稿子交给父亲,由他审定,再译成英文。凡在草稿中有疑问,他必反复问明出处、用法。偶尔触发灵感,想到佳妙词语,他便拔电话问办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录。译到得心应手,他会将纸片交司机送到双城街,供大家共赏。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这部被父亲认为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当代汉英词典》,于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全书约1800页。词典用的检字法是根据父亲发明“明快打字机”时所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再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法(简化国语罗马字)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国语注音法简化而成的,他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汪怡的《国语辞典》之前,《国音常用字汇》也是推广北京语音为标淮的国音的,但由于只收单字,作用受到很大局限。《国语辞典》着眼于词,除为单字注音外,凡立为条目的词或短语都按北京话的实际读音注出,这在以前的词典中是没有过的。(韦冰《槐市云烟录》)

②林语堂的“上下形检字法”,将取字之左旁最高笔形及右旁最低笔形,将汉字分门别类,以便索检。他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根据这个检字法设计键盘,只需三键便可以打出一个字。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写信对林语堂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的“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施建伟《林语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