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了的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从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生存极限,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③挫折越多越容易成功

④坚强意志是战胜挫折、实现目标的保障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0-14 02:0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味道

郭红英

    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奶奶,买了一大堆东西。收银员有点凌乱——毕竟是个新手,再说这个零食铺不像正规超市那样井井有条。她嘴里念叨着17,18,“是不是一共18件物品?你们看一下,还有没有?”

    “对的,没有了!”一个奶奶马上应声道。

    “不对!阿姨,我这里还有一瓶。”忽然一个小小的但很响亮的声音从下面传来。

    随即我从两个奶奶肩膀中间的空隙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举着手里的一瓶饮料递上柜台。

    奶奶在小女孩的耳朵上用力捏了下,并朝另一个奶奶看去,她们对视一眼,相视无奈苦笑。

    小女孩不满地叫起来:“你干嘛要捏我?好痛!”

    那个捏耳朵的奶奶回头朝我看看,小心里露着点尴尬。收银员迅速朝她们瞟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假装没看见这一幕,只是看着那个小姑娘的背影。她稚嫩的小手还在揉着自己的小耳朵。

    放学回家,女儿给妈妈一张《小学生时代》的征订单子。

    “我不想订。”

    妈妈很吃惊,这几年一直都循规蹈矩地订着。“为什么?”

    “这杂志内容太少,而且都是些无用的插图,没意思。不如买几本书。”

    “还是订吧。你是班干部,不订的话,老师会有想法的。”

    “不会的!我们老师说了,自愿订。”

    “话当然是这么说——但是,你知道有时候老师也很为难的,征订数额不到的话,要重新发动。”

    “怎么可能?老师很明确地说了,是自愿的呀。”

    “哎,你小孩子不懂。有些时候这个‘自愿’是加了引号的。”

    女儿想了一下,摇头:“照你这么说,自由都是带着枷锁的吗?都是假的吗?”

妈妈忽然一惊。看着女儿桀骜不驯的眼神,那里还有一丝迷茫。成人的规则并不适合孩子。她说:“好,那就尊重你的选择。我们不订。”

    走出会议室接个电话。

    看到同事的孩子独自一人正在黑板上画画。

    “哇,画得好漂亮的小鱼呀!”我走过去赞美她一句。

    “阿姨,这不是鱼。”

    “哦,那是什么?难道是房子?”我想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育家说一个圆不能叫圆,在孩子眼里那是苹果,那是地球,那是圣诞老人的圆滚滚的身体。总之,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呆板,要像孩子一样有千百种的念头,哪怕是看到一条笔直的线。

    “这是三角形呀。”

   我眨巴了两下眼睛。三角形吗?等等,我确实看到几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但是孩子们不都是有奇思妙想吗?这难道不是她画的三角形的鱼的身体吗?

    “难道你忘了?,,她看我愣住的样子,连忙安慰我,“没关系,长大了有的东西会忘记的O”

    看着这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忽然想笑,我真的忘了,我只记得教育家怎么说,却忘了                              

    三角形就是三角形,只是三角形。

(选自2016年1月8日《嘉兴日报》)

同类题5

阅读理解

唯一的老舍

毛志成

    ①在谈论老舍时,我不想局限在老舍的业绩中。认识老舍,如果只将他视为作家、文学家、语言大师等等,那也只是从“文格”的角度认识了老舍,而淡化了他的“人格”质量。老舍一生的活动,文化、文学只是他的一个关注点,事实上,他始终全方位予以关注的是社会命运——特别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也包括对中国“国民性”的透视和扫描。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袤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大树,虽不夺目地高耸,但他立足于向社会和民众植根,伸枝,展叶,释氧,兼之增色添美。老舍的作品,无论是发轫之作的《老张的哲学》,还是代表作《骆驼详子》、《正红旗下》,以及立身之作《四世同堂》、《茶馆》,无不昭示他是一位与中国民众息息相关,将文化功利与社会功利融为一体,而且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总体命运互为形影的,必将永远使历史不能忘记的民魂式的作家。

    ②老舍在人性品格上首先是好人,是善人,他很少骂人,倒是尽量多地助人、济人,反右时有人当了右派,老舍一有机会照例请他们在小饭馆中吃一顿饭,于“莫谈国事”之外也尽量给这些“另册”人士多一点温暖。

    ③老舍绝不是生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上的贵族。从他以“旗人”名义出生的那天起,就饱受贫困、压抑。但有人依据老舍的出身,将他定为“穷人”,有的甚而喻为农民,这样的比附,在见解上其实也是很粗俗的,乃至是大谬的.泛义上的穷人,特别是彻底式的穷人——即德穷、财穷、智穷、文穷的群落,是不会从中诞生出老舍的。老舍的“旗人”裔脉,老舍的基督意识,老舍的求学欲望和从教、从文意趣,都使他大大有别于一般性的穷人。 

    ④老舍一生的“急就篇”式的作品很多,占了很大比重,但他的“急就”,是急于国事、民事。“国家不幸诗家幸”(清赵冀语),诗家的“幸”不是指幸福,而是指活跃。文化人在国难期间的创作活跃,必然是与“及时”同义的。爱国爱民之心驱使他往往愤然疾书,匆匆命笔。舍弃个人虚誉,不做“逸士”,而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同呼吸,这就是高品位文化人的基本品格。

    ⑤以老舍的宽容通达,兼之常有自悲心态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惯性,人们有理由做出一种推测:老舍会逆来顺受,苟安乱世,但这种推测是对老舍的不深知。老舍的脸常常是笑呵呵的,但老舍的骨头是坚硬的。他可以受辱,但不能自辱!

    ⑥老舍之死,可以认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却不能否认它的必然性。那是个扑灭良心、扼杀正义、粉碎文化的年代。倘若老舍永远地、固执地维护自己的善恶观、美丑观、是非观,并要始终渴望举起善人的旗帜、善事旗帜,到头来时代的恶化已经趋于惯性化而又势必趋于极端化,连他本人无论如何忍辱负重、谦恭处世也无法做到委曲求全的时候,命运给他的终极安排只能是向世界告别

    ⑦反刍老舍,就是反刍一个时代。但愿我们此后百年千年从这样的反刍中,汲取老舍的宝贵营养——中国文人、中国作家,人格毕竟重于文格。用一句名言作结语,就是:多么出色的卓人也有过卑怯的时候,但卓人之所以是卓人,就在于他尽可能和最终不向卑怯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