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记忆,苏州地名
材料一:调查
表一:苏州部分地名来历及沿革 | |
地名 | 及沿革 |
醋库巷 | 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
道前街 | 此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三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道前”即按察使司署前。 |
二郎巷 | 巷内原有供奉二郎神的神庙,故名。苏州方言讹作“宜兰巷”、“尼兰巷”。 |
观前街 | 宋代,玄妙观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
接驾桥 | 据说清朝时,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百姓在此迎接帝驾,故得名“接驾桥”。 |
濂溪坊 | 传为宋学者周敦颐居住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故名。 |
临顿路 | 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征伐东夷,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故名“临顿路”。 |
三香路 | “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附近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 |
侍其巷 | 宋代于巷东口立坊,名“难老坊”,后改“灵芝坊”,后又因名士侍其沔居此,改名“侍其巷”。 |
司前街 | 南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 |
五卅路 |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 |
学士街 | 学士街因明代大学士王鏊居此而得名。王鏊是明代探花,官至大学士。唐伯虎称赞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
表二:苏州地名来历分类 | |
分类 | 地名 |
由官府建筑得名 | 醋库巷、道前街、司前街等 |
由(1) 得名 | 接驾桥、临顿路、五卅路等 |
由(2) 得名 | 濂溪坊、侍其巷、学士街等 |
由宗教场所得名 | 二郎巷、观前街、三香路等 |
材料二:观点
苏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苏州地名,作为吴文化的一个载体,从山川、街巷、村落,到桥梁、园林、寺庙,它们的名称无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不仅凸显了吴中大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和鱼米之乡的经济基础,也印刻着苏州人民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和和谐智慧的人生哲学。
——《苏州日报:让地名成为城市的“经纬大使”》
一些开发建设单位罔顾地理实体的实际情况,刻意夸大概念,热衷于使用“大道”“大厦”“广场”“商城”等地名,还有一些商家崇洋媚外,喜欢盲目使用外来词、汉字音译名称来命名商业企业及其所在地。这种洋地名,摒弃了苏州的历史文化,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特色,割断了江南文明脉络,体现的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郑凤鸣《姑苏地名普查窥见》
“道路拓宽了、村落消失了,但地名不能就此消亡,待到叶落归根时,还能找到回家的路。”苏州市文保专家徐刚毅对老地名情有独钟,“地名是历史文化教育最直接的老师,也是保护历史文化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苏州,有些地名是根据历史人物命名的,比如以官衔、荣誉命名的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弄;有些以民间传说来命名,比如“十全街”,原名“十泉街”,《沧浪十八景图咏》中记载:“相传淳熙年间,江南大旱,里人造井于此,竟得十眼,涓涓然、晶晶然,冬暖夏凉,不溢不竭,于是众人喜而旱魃去。街因泉兴,泉因街名,十泉街之名自此远播矣。”而类似腌猪河头、韭菜弄、螺丝浜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名,几乎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光明日报:地名里的吴文化记忆》
材料三: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