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图中的同学争先恐后行使的是财产(  )

A:占有权

B:处分权

C:收益权

D:使用权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7-05 01:0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3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因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

       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 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象、新闻跟 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 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 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 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 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 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