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现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钾固体 ②稀硫酸 ③铜片 ④蔗糖(C12H22O11)固体 ⑤熔融的氯化钠;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空: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所给状态下能够导电的是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12-10 10:2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①⑤,④,②③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在后世不断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同类题4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 (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 形式进行循环.

(2)如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 法.

(3)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 .

(4)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1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 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1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 .

(5)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___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 

(6)图丙为演替过程中该草原中的植物a和两种动物b、c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b、c均能以a为食.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 ,若b消失,物种c的数量应____ .

(7)青蛙只能捕食移动的昆虫,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 信息,可以通过放养青蛙有效防治害虫,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