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壮族歌圩节,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传说,还是有关于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
材料二:三月三歌圩节,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摘来红蓝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绕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
材料三:三月三歌圩节,人们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圩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歌圩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凤、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
材料四:很多少数民族除了跟我们有一样的传统节日以外,他们民族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等,这些民族节日,传承了民族精神,丰富了中华文化。
(1)上面材料中没有介绍“歌圩节”特点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