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菲(fěi)薄行(háng)伍软着(zháo)陆百舸(gě)争流
B:哄(hǒng)骗模(mó)具一沓(dá)纸觥(gōng)筹交错
C:攒(cuán)射弹劾(hé)撂(liào)挑子风声鹤唳(lì)
D:踯躅(zhú)骁(xiāo)勇露(lòu)马脚安步当(dāng)车
—Does your friend like salad?
—_________.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网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是什么?
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面对社会征求意见修改后的《守则》删除了旧版中的“见义勇为,勇于斗争”。该举措( )
①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 ②说明国家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③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④将削弱未成年人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网络的发展,诸如“不明觉厉”、“十动然拒”等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对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是( )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