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物质能同时为大肠杆菌提供碳源、氮源、能源的是                               (   )

A:牛肉膏和蛋白胨

B:CO2和光

C:葡萄糖和N2

D:碳酸盐和O2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26 05:4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3

阅读《文明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一文,完成问题。

      ①近日,几条社会新闻划出U型转弯: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几度斗气交锋;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一元钱的旅游消费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网友人肉出的电话,却让同名者无辜“躺枪”、不堪其扰。

      ②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舆论环境,大家都有基本的文明观,对错的边界不会模糊,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出错:不管有理没理,打人不仅是文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管多么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而从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到故宫的大水缸,“到此一游”的方块字确实是文明的污点。有了这样的共识、守住这样的底线,文明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③不过,现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文明判断题。暴打司机的视频足以激发很多人的义愤,但看了双方此前你争我抢的斗气,不少人也转变看法表示无法同情女司机。骂人的导游确实让人全无好感,但“一元团”的背景,也让人感叹游客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刻字激发文明耻感,但人肉搜索、电话骚扰却也走到了另一个不文明的极端。新闻本身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只是看到结尾就匆忙下结论、做断语,难免会失之偏颇,进而产生道德迷失。

      ④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艺术领域曾出现“道德焦虑派”,以影像探讨人可能面临的道德悖论。上面这几起事件,就颇有道德悖论的意味,却也足以激发更多关于文明的思考。从支持一方,到诘问双方;从看到结果,到关注原因;从草率行动,到反思后果……这样的递进一层,或许也正是文明更进一步的开始。

      ⑤部分舆论的反转带来这样的启示:我们在追寻社会文明时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

      ⑥如果不幸成为当事人,可以更多反躬自省,掐断不断恶化的因果链条。有人曾提出“踢猫效应”:父亲被老板批评,回家骂孩子;孩子心里窝火,去踹路边的猫;猫逃到街上,司机避让时撞伤了路过的老板。放在“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换位思考,或许就能打破“坏情绪传导闭环”,让事情向着不同方向演变了。

      ⑦而对于更多围观议论的人,或许也可以多看一面、深想一点。不管你是开车还是走路,是游客还是导游,不用急着站队,更不用忙着挥舞“道德棒”、当起“键盘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也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有了同理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分析事件的背景、思考道德的要求,也才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⑧“惟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让人越沉思而越敬畏”,这是康德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其中所谓“沉思”,绝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审视与反省。惟有如此,才能让道德成为责任、文明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真正走向和谐。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