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值相当
B: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
C: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森林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
D: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
红军长征共历时368天,平均每天有一次遭遇战,每15天打一次大决战。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夜行军,平均走365华里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山常年积雪。渡过4条河。经过11个省,攻下大小62个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封锁包围,经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总人数从开始的30万到最后只剩3万。
读了上面的内容,你会想到长征中动人的故事和成千上万的英雄。请你和别人交流一下。
如图是光源S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画图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下列括号里。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只有……才……
既然……就…… 不是……而是…… 不管……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