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君武评传

唐志敬

    马君武初至日本,常写文章投寄各报刊。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编《新民丛报》,马君武成为撰稿员。不久,梁启超赴美游历,他代理主编职务。但由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本主义理论书籍,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他于《新民丛报》发表的10篇译著中。他通过歌颂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女士张竹绮》附诗)和菲律宾的爱国者(《茶余随笔》)及其它文章,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初期的“保国”同“保皇”的联系不存在了,“维新”“勤王”“圣君”等字句不再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相反他推崇反抗专制的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由保皇党转向反对专制与教会的法国大作家雨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马君武从保皇维新到民族革命彻底转变的关键一年。是年初,浙江人章炳麟再次到达日本,马君武立即受到他强烈革命情绪的感染。章氏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马君武即为该会十名发起者之一,在行动上已加入革命的行列。不久,他参加了兴中会横滨分会。9月,孙中山自河内抵横滨,马君武经人介绍见到孙中山,听取他的革命主张,对孙佩服之至。经过比较之后,马君武对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之人物也。”第二年春节,各省留日学生千余人在东京举行新年团拜,欢迎清廷派赴日本考察的官员。马君武根据孙中山的事先嘱咐在团拜礼毕后,即登台演讲,声泪俱下,慷慨激昂,满座掌声,清吏失色。这标志着马君武与维新派及其思想的彻底决裂,也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革命影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马君武考取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成为广西第一个自费出洋留学的学生。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博览斯密、李嘉图、穆勒、马歇尔等名家的经济学著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孙中山自欧洲来东京,筹建中国同盟会,马君武积极响应,参加草拟章程。十月二十日(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马君武任主笔之一。

    归国后,他应聘为新创办的上海中国公学教务长,兼教化学。该校为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与联络站,很快就引起了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注意,准备逮捕马君武。幸而得到了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帮助,岑春煊打电报和广西巡抚张鸣岐商量,以官费生资格保送马君武去德国留学。赴德途中,他又写下了《去国辞》《自上海至玛赛途中得诗十首》等诗。1907年秋,他进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专业。虽功课至为紧张,但他利用“夜间余暇”,还翻译了《矿物学》《平面几何学》等书。1911年夏毕业,得学士学位。

    国民党人举行宋教仁追悼大会,马君武代表孙中山致祭并讲话,他说:宋教仁是死于“官僚派”(指袁世凯)之手,宋死后,民国是否与之俱死,在于能否战胜“官僚派”,他希望国民党人竭尽心力,与“官僚派”斗争,坚持共和政治。自此马君武追随孙中山,投入到了反对袁世凯、保卫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斗争当中。二次革命失败后,马君武已感到自己“不宜于政治生活”,便和中华书局签订为期三年的译稿合同,凭着这笔稿费,在1913年冬赴德,翌年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农业。1916年以蚕丝7种元素之分析论文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为我国留德学生获此学衔之第一人。

    马君武自1922年5月辞去广西省长后,感到“政治生活,真不是我所能过的”,而下定决心“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但作为一个真诚爱国者的他,是时刻将祖国的兴亡挂在心头的,他有“本位救国”的思想,但在工农业极端落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这个工学博士,实难觅得用武之地。1924年9月,厦门大学部分因学潮离校的学生,在一些教授的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私立大夏大学,他们仰慕这位曾任过中国公学教务长的人的名望,敬请他担任校长,马君武在该校校董会及师生的热忱欢迎下,于11月24日就职。自此,他转入了教育界。后来,他相继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等大学的校长。

    马君武终究是中国、尤其是广西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周恩来称他为“一代宗师”,《救亡日报》在他逝世后第三天发表的《悼马君武先生》的社论中指出:“作为一个政治家,马先生可说是纯正而清廉,作为一个学者,他更是沉潜而渊博。”说他的“亮节高风,可以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文人中一个可贵的典范”。

相关链接:①马君武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和(又名同),号君武,后以君武行世。1881年7月13日出生,祖籍湖北蒲圻。(摘编自华成《马君武传略》)②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誉为“北蔡南马”。(摘编自何岸《教育界马君武》)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2-06 03:1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再到湖上

【美】爱·布·怀特

    ①大概在一九〇四年的夏天,父亲在缅因州的某湖上租了一间露营小屋,带了我们去消磨整个八月。假期过得很愉快。自此之后,我们中无人不认为世上再没有比缅因州这个湖更好的去处了。一年年夏季我们都回到这里来——总是从八月一日起,逗留一个月时光。就在几星期前,强烈的向往驱使我再去看看那些梦魂萦绕的老地方。我决定把我的孩子带了去,因为他从来没有让水没过鼻梁。

    ②在去湖边的路上。我缅想时光的流逝会如何毁损这个独特的神圣的地方——险阻的海角和潺潺的小溪,落日掩映中的群山,露营小屋和小屋后面的小路。我缅想那条容易辨认的沥青路,以及那些已显荒凉的其它景色。我对于那些清晨的记忆是最清楚的,彼时湖上清凉,水波不兴,木屋的卧室里可以嗅到圆木的香味,这些味道和从纱门透进来的树林的潮味混为一气。木屋里的间隔板很薄。由于我总是第一个起身,轻轻穿戴以免惊醒了别人。偷偷溜出小屋去到清爽的气氛中,驾起一只小划子,沿着湖岸上一长列松林的荫影航行。我记得自己十分小心不让划桨在船舷上碰撞,惟恐打搅了湖上大教堂的宁静。湖岸上处处点缀着零星小屋,这里是一片耕地,湖岸四周树林密布。有些小屋为邻近的农人所有,你可以住在湖边而到农家去就餐,湖面很宽广,湖水平静,没有什么风涛,有些去处看来是无穷遥远和原始的。沥青路就离湖岸不到半英里。

    ③我和我的孩子回到这里,住进一间离农舍不远的小屋,就进入我所稔熟的夏季了,我感觉它与旧日了无差异。次晨一早躺在床上,听到孩子悄悄地溜出小屋,沿着湖岸去找一条小船。我开始产生他就是小时我的幻觉,由于换了位置,我也就成了我的父亲。这一感觉久久不散,在我们留居湖边的时候,不断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全新的感情,但是在这种场景里越来越强烈。我好似生活在两个并存的世界里。在一些简单的行动中,在我拿起鱼饵盒子或是放下一只餐叉,或者我在谈到另外的事情时,突然发现这不是我自己在说话、而是我的父亲在说话或是摆弄他的手势。

    ④次晨我们去钓鱼。我感到鱼饵盒子里的蚯蚓同样披着一层苔藓,看到蜻蜓落在我钓竿上,在水面几英寸处飞翔,蜻蜓的到来使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一切事物都如昨日一般。水上的涟漪如旧,在我们停船垂钓时,水波拍击着我们的船舷有如窃窃私语,而这只船也就像是昔日的划子,一如过去那样漆着绿色,折断的船骨还在旧处,舱底更有陈年的水迹和碎屑。我看看我的孩子,他正默默地注视着蜻蜓,而这就如我的手替他拿着钓竿,我的眼睛在注视一样。我们钓到了两尾鲈鱼,把鱼从船边提出水面时不用什么抄网,只须在鱼头后部打上一拳。

    ⑤午餐前当我们再回到这里来游泳时,意外刮起一阵微风。这地方看来完全是使人入迷的海湖。这个湖你可以离开几个钟点,听凭湖里风云多变,而再次回来时,仍能见到它平静如故。在水浅的地方,蛤贝的爬行踪迹也历历可见。一群小鱼游了过去,游鱼的影子分外触目清晰。沿着湖岸宿营的人在游泳,其中一个有洁癖,手里拿着一块肥皂。多少年来总有这样的人拿着一块肥皂,年份的界限也跟着模糊了。

    ⑥上岸后到农家去吃饭,穿过丰饶的满是尘土的田野,橡胶鞋脚下踩着的只是条两股车辙的道路,而中间那股过去布满牛马蹄印和薄薄粪土的路不见了。小路上长满了各种绿色植物和野草,有一刹那我深深怀念那条可供选择的中间道。小路蜿蜒在阳光下,引我们走过网球场。球网的长绳放松着,球网在干燥的午间松驰下垂。日中的大地热气蒸腾,既饥渴又空荡。农家进餐时有两道点心,一道是紫黑浆果做的馅饼,另一道是苹果馅饼。女侍还是过去的普通农家女,仿佛没有时间间隔,给人一种幕布落下的幻象:女侍依旧是十五岁,只是秀发刚洗过。

    ⑦夏天啊夏天,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生命的印痕都难以磨灭。那永远不会失去光泽的湖,那树林永远不能摧毁,那牧场上香蕨木和红松永远散发着芬芳。对我说来,往昔的那些夏日是无穷宝贵而永远值得怀念的,那里有欢乐、恬静和美满。

    ⑧我们一如我儿时地过了整整一星期的露营生活。白天鲈鱼上钩,阳光照耀大地;晚上我们躺在闷热的卧室里,小屋外微风吹拂。当青年们弹着曼陀铃姑娘们跟着唱歌时,我们则吃着撒着糖末的多福饼;而在这到处发亮的水上夜晚,乐声传来又多么甜蜜!每天早上,红松鼠一定在小屋顶上嬉戏。早饭过后,我们到商店去,—切陈设如旧。我们在山间小溪探索,悄悄地。乌龟在太阳曝晒的圆木间爬行,一直钻到松散的土地下,我们则躺在小镇的码头上,用虫子喂食游乐自如的鲈鱼。

    ⑨有天下午雷雨来临,又重演了—出我儿时所畏惧的闹剧。一切都显得那么熟稔,首先感到透不过气来,接着是闷热,小屋四周的大气好像凝滞了。天际垂下古怪的黑色,生命好像夹在一卷布里。接着来了一阵风,那些停泊的船突然向湖外漂去,还有那作为警告的隆隆声。以后铜鼓响了,接着是小鼓,然后是低音鼓和铙钹,再以后乌云里露出一道闪光、霹雳跟着响了。诸神在山间咧嘴而笑,舔着他们的腮帮子。之后是一片安静,雨丝打在平静的湖面上沙沙做声。宿营人带着欢笑跑出小屋,平静地在雨中游泳;孩子们愉快地尖叫着在雨里嬉戏。新鲜的感觉用强大的不可摧毁的力量,把几代人连接在一起

    ⑩我的孩子又穿上那条冰凉的游泳裤,扣上泡涨了的腰带……

(选自《外国散文经典100篇》,冯亦代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