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天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句话中“新”的含义是(    )

①富有挑战的课程                   ②新奇的实验器材

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      ④丰富多彩的社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1-29 11: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豆汁,再来一碗

    ①豆汁相貌鄙陋,闻之又无喜感。

    ②坐在由四合院改建的小饭店内,北京朋友热情,点了一整桌地道小吃。当豆汁隆重登场时,已无处安放,他们干脆直接将豆汁挪至我面前,带着期许地望着我这上海客人平生第一回尝这北京味。

    ③捧起碗,摆出喝永和豆浆般的豪饮状,竟立刻被制止,“你别后悔啊!”举起小勺,顿觉自己是试验中的白鼠,往嘴里缓慢而郑重放入、倾倒、咽下,酸味随即满嘴蔓延。赶紧掰一块旁边碗里的油炸馍。

    ④一分钟心神气定后,那酸臭记忆似早已远去,剩下的唯独香甜回味,并感觉胃口大开,如故宫的笨重大门被缓缓推开,金光从不断扩大的缝隙中渗出。

    ⑤好喝。嘴角挂起笑意,我喝起来。四周见状,皆为惊诧,转瞬又为欣喜,至少谁都不愿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哭闹脾气,甚至掀桌大骂“什么玩意儿”吧!况且,平生第一回尝试这“北京糖水”,我倒是既激动又真心喜欢的。

    ⑥朋友介绍,豆汁在北京百姓间极受欢迎,但唯独懂的人才懂,不爱的人是永远爱不上的,颇有些“灵性”的命运意味。喝下它,功效也极佳——通肠。

    ⑦听罢,我神色大变,即刻停手。难得来北京,不想整日与马桶为伴,即便欢喜,还是不要冒险。但时至今日,想来又有些悔恨,再也尝不到如此美妙的怪味了。

    ⑧有天,买到了薄荷茶叶,在办公室厨房泡茶,趁着滚烫,幸福地边用力闻薄荷香边吸鼻子,引来三两同事驻足围观,他们正喝着放满奶精的奶茶。好奇问这是什么中药,我说你尝试一下也会爱上,对方勉强地抿了口,立刻逃开。

    ⑨那该从何说起,每日早晨我必饮姜汁红糖茶的习惯呢?那气味、口感和薄荷茶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豆汁、薄荷、姜茶大概这种趋势下去,不免真会有天喝起苦到钻心的中草药来还觉味美。

    ⑩兴许经历过些事后才发现,人生的模样,绝非小朋友蜡笔画中的太阳公公,烟囱总是冒着幸福的白烟,还有在草坪上手拉手嘴角向上弯曲的爸爸妈妈和小孩。事实是,人生有如豆汁,相貌鄙陋闻之不喜,生有时死有命,中间的这段漫长旅途却也不得掌控,大风大浪或者琐碎扬尘,来什么就要硬着头皮喝下去。

    ⑪怎又知,苦与臭的身不由己终会过去,之后的回味,是甜是香是美好。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我说:不行,那人见五彩蔬果,欢腾鸡鸭,只会一时有生之念头,长久看来必定再犯。倒可以给他买碗豆汁,相貌鄙陋闻之又无喜感。

    ⑫会喝豆汁的人,想必,遇事时不会绝望到哪里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 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 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 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 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 文化中国。 (摘自 2014 年 01 月 06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