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2017年10月18日,党的19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人民日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回顾18大五年来的有益探索和发展成就,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奇迹”。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学生最近收集的一些有关时政新闻,现在请你一起探究相关问题。

【创新,刻下一个个中国奇迹】

材料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五年来,中国科技的进步在全世界最快,中国科技的增量在全世界最大。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成果惊艳全球——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完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第一架国产商用大飞机试飞成功……

【全面法治蹄疾步稳成效彰】

材料二:18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工作中最大的亮点、最得人心的是什么?最具共识的回答一定是:反腐败!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由2012年的75%增长至2016年的92.9%。正风、肃纪、惩贪,“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短短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子,书写了一个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崭新篇章。

【广东“气质”炼成记】

材料三:经济繁华的珠三角地区,曾是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经过十年的奋斗,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已连续两年实现全省六项污染物全面达标,提前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改善考核目标要求。目前,珠三角空气质量成为全国三大重点防控区标杆,走在了全国绿色发展前列。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已成为广东的亮丽名片,PM2.5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考核标准,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相当不易。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4-27 10:4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文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等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从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故事吸引人,这都是观众需要的,而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关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希望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戏曲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和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