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人们对不同商品的消费需求不仅受收入制约还受商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下列图表中(Q:需求量、I收入)能够正确反映等离子电视、轿车的消费需求量与收入关系的曲线是

A:C曲线

B:A曲线

C:B曲线

D:说不清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12-11 08:3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1

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代县城,有2700余年的建城史,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已成现今规模,城市基本格局已有600余年未作改动。该城古城墙完整,古建筑排列有序,共有4000余处民居,有10%保存完好,古街巷有如“龟背”上的寿纹。街道两旁保存有17~19世纪建造的商业店铺。

    平遥是中国近代金融的发源地,一度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在平遥古城发展兴衰的百余年中,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经济基础雄厚,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质量也领先多年,在县级城市中实为罕见。

    平遥是山西省文物大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其中双林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年间的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清虚观龙虎殿——“悬梁吊柱”,20尊木雕、26箱“纱阁戏人”位列其中……充分展现了平遥古城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载体的地位和人文生态环境特征。

    平遥古城内的民居是山西民居的典型代表,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晋中民居风貌,它同皖南民居齐名,建筑以“凿土为窑”的理念贯彻其中,体现了窑洞式结构,又凝聚了乡土文化的“标志符”——砖砌窑洞外加木廊外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画,鲜明夺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西塘古镇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吁。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占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槽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严“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⑧“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才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⑨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⑩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