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3-02-18 04:3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丽的歧视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京城的一所大学。

      当我步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时我的成绩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的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一定要考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次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3年后,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了一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下转三圈……”“后来呢?”我问。

      “后来和大伟一样。”张老师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的心灵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让我们激发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到北京,意外的在大街上遇上了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