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填空题:

①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 ____

②唐朝时,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是____ 

③唐太宗时期的重臣宰相   ____   和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

④书法家: ____  和欧阳询是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

⑤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  ____   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⑥被誉为“水手的助手”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发明  ____

⑦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____ 

⑧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   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16 04:2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隋炀帝,鉴真,房玄龄,颜真卿,统一,指南针,交子,临安

同类题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全国专科以上学校77所被迫内迁后方,17所被迫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其所受日军奴化教育也最深。

    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需作平时看”,虽有各种暂时措施,“但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

    抗战期间初等教育除中央政府每年有专门的补助费,还规定乡镇地方财政中至少50%须用作初等教育经费;1937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设立国立中学34所,国立大学附属中学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遍及后方12个省区.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1938年开始实施“贷金制度”,1943年“贷金制”在被“公费制”取代。“贷金制”和“公费制”不仅仅面向高等教育,同样也惠及中等教育。不仅如此,对海外留学生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种种努力,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时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腾讯新闻,历史版《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