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某种遗传病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只有同时存在两种显性基因时才不患病,经遗传咨询可知5号和6号生育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16
7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B:3号和4号个体的基因可能相同

C:7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2种

D:8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37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0-27 08:1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3

阅读下文

北大一女生上演范进中举

出国前夕突然精神异常

    北京大学一名大四的女生不久前突然失踪。这位北大女生一向学习刻苦,早就发誓毕业即要出国。她的托福考试分数很高。就在失踪前几天,她刚刚接到了国外两所著名大学的邀请函。

    据班上同学反映,该女生一直把出国看得很重,拿到邀请函后激动不已,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逢人就讲,当时大家都觉得她有点异常,劝其去看心理医生。失踪前,一个好友提醒她多申请几个学校,不想两人却为此争执起来,后来,她哭着离开了实验室,就这样从学校里消失了,女孩后来被当地派出所找到了。由于饥饿和劳累,她的体质已非常的虚弱。

    此事引起一些大学生的思考,北大一位同学说:“感觉有点像范进中举,因为她可能看到这事成了,特别兴奋。”失踪风波没过多久,校园很快恢复了平静。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出国热。

    一位同学说:“留洋学府可以说是每一个进入北大学生的一种梦想吧。”清华大学一名女生说:“开始的时候为什么决定要考GRE?身边的人好像都在考。”

    另一名同学说:“我上本科的时候也想过出国,但是大多数人都往这条路上挤,前面那些人的成功似乎已经证明了这条路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出国也变成一个独木桥了。”

    不难看出,很多人痴迷于“出国梦”的同时,做的更多的是绚丽的“归国梦”。正是“归国梦”支持着眼下的“出国梦”。其实海归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海归”的历史已经有一个半世纪。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方针的指引下,自费留学让中国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与此同时,大批的海外留学生也纷纷归国寻找发展机会。据专家介绍,眼下正经历着继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两次留学人员归国潮后的第三次浪潮。

    但是,留学在一个女孩心中重要的程度,会让她仅仅得到邀请函,离真正出去还有很长距离的时候,就如此的兴奋。“出国,改变一生;留学,一生就会改变。”这也许是梦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心中的分量。出国从开始申请,到参加考试,再到等待邀请函,最后发下签证,是个又折磨人又漫长的过程。可是即使经受住了这一路的考验,就真的意味着改变人生吗?拿到签证,只是拿到了一张出门的车票,又一个漫长而未知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已,对于出国,还是需要理智的态度、谨慎的选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