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 |
19世纪 |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
20世纪初 |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
20世纪30—40年代 |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阐述:①16到18世纪,中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农业生产发达,工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同时期的西方,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启蒙运动兴起,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②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