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美国哲学会的研究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哲学,原因在于,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很多人频频跳槽、下岗,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哲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提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这说明      (  )

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学习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学好哲学就可以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1-04 03:1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狗的哲学

      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和一条狗。每当给猪喂食的时候,母亲就让我看着狗,怕它偷吃。

      狗低眉顺眼地卧在一旁,一副与世无争的表情。但只要我一个不注意,它就溜过去,迅捷地在猪食槽里舔上几口。等我回过身来,它又卧在一边,嘴唇上的食儿还没舔干净呢,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有一次,它又偷食,被母亲拦腰踹了一脚。骂道:“你个狗东西,猪的食你也敢抢!”是的,那个年代,猪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年到头,把猪养大养肥了,然后卖掉,便是家里的全部收入。

      狗似乎对此没有异议,骂也好,打也好,待在家里,从不耍狗性子,或者玩什么离家出走。每次猪吃饱之后,一扭头,懒洋洋地走掉,石槽的边缘上还残留少许米粒和糠末儿,母亲一瓢水倒进去,便是狗的食物。狗埋头舔食,把一槽泔水舔得音乐感十足,混个水饱后,一扭头走掉。

      狗没有怨言,依旧看家守院。有一年,有贼人到邻居家偷牛,狗觉得不管不行,“汪汪汪”叫个不停。左邻右舍的人都被吵醒了,扛着铁锹,拿着棍棒冲出来。贼逃走的时候,打折了狗的一条腿。狗拖着一条伤腿无精打采地过了一段日子。父亲每天到街上去瞭一回,看有没有收狗的,有的话,好把它赶紧卖掉。

      狗赶在屠户来之前,竟然不声不响地好了。看来,要保住自己的一条狗命,靠别人是不行的。这个世界,主人们或主子们都是实用主义者,他想着自己的时候,是不会顾惜一条狗命的。

      母亲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狗总要欢天喜地地迎上去。猪呢,睡在那里,连眼皮都不抬。母亲把猪草丢给它,它先将鼻子凑过去,闻一闻,觉得不错,才懒洋洋地站起来。我有点看不惯猪的德行,有一次它刚要站起来,我一脚把它踹躺下了。它就真的躺下了,连猪草也懒得吃了。我骂它:“你真是头猪啊!”但大人们的看法总是跟小孩子有区别,母亲就觉得猪这个样子好得不得了。

      大人们的眼光真是有问题

      有时候,狗去偷吃猪食,我假装看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看到母亲出来,我才高声咳嗽一声。狗能听懂我的暗示,赶紧撤身,卧在一边。有一回,母亲出来得突然,我来不及咳嗽,结果,我发现狗居然也能全身而退。原来,狗根本无视我的咳嗽,它早已学会了辨别母亲的脚步。

      狗活久了,都会有一点老谋深算。

      有一年冬天,家里跑来了一条小狗。大狗在它身上嗅了嗅,没有咬它——算是收留了它。小家伙来了之后,不知道天高地厚,有时候母亲连踹几脚,即便痛得叫声尖厉,但依然埋头跟猪抢食,而且不屈不挠。大狗卧在一边,眼皮微抬,有点不屑地看着它折腾。自从小狗来了之后,大狗有意让着它。它抢食的时候,大狗就卧在一边看。

      狗大了,总会有一点风范的。

      小狗最终被赶走了。原因是八个字:不顾廉耻,祸猪殃家。后来,整个院子又成了大狗的天下。它这儿转转,那儿转转,把个院门看得紧紧的。院子里有个高高的草垛,有时候,它跳到草垛上,凝神端视着整个村庄。

      这条狗在我家活了好多年,是老死的。它在家乡山岭间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安静地死去了,没给家和村庄带来一丝惊扰。

      父亲平时很少去评价什么。它死后,父亲说了一句话:“嗯,这是条好狗。”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