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1-07 06:1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冷光奇观

    在6月的晨昏蒙影里,萤火虫以其独特的方式闪烁光芒。萤火虫发光之谜也未逃过科学家的慧眼。他们亲手捕捉了后惊讶地发现,萤火虫发出的耀眼光芒竟一点也不热,“冷光”由此驰名并后来居上,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想要研发的新颖照明技术。

    世界冷光生物五光十色,比比皆是。南极洋中的磷虾就是最为壮观的生物发光奇迹之一。富有经验的捕鲸者常利用夜间磷虾群在水面浮游时所发出的荧光来判明鲸的来往去向。美国在南极大象岛以北海域发现一个至少有1000万吨之巨的磷虾群,堪称迄今最宏伟壮观的海洋发光生物群。

    生物自动发光的“秘密”何在呢?据研究,发光生物体内含有荧光素与荧光酶,荧光素一旦吸收了氧和糖分子,就会在发光酶的催化下,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于是冷光奇迹活灵活现。但有些生物靠发光细菌或菌体内的荧光素也照样能发出冷光来。

    1887年,法国生理学家杜波依斯研究石蛤的发光机理。他发现,一旦停止发光,在石蛤的冷水提取液中再加入已冷却的新鲜石蛤热水提取液,类似的发光现象就又死灰复燃了。于是他断定,在停止发光的冷水液中存在荧光酶,而热水液则存在荧光素,二者珠联璧合才产生奇妙的冷光。他还在15~20 ℃的温水中,放入死鱼和乌贼予以培养,不料,一夜光阴,竟发现闪光的细菌菌落分布在它们的遗体上。可见,死鱼之类的生物也可以繁殖发光细菌。

    生物冷光奇迹举世瞩目。1900年,在德国柏林的万国博览会上,曾展出了轰动一时的“细菌灯”。时至今日,人们已进而模拟生物发光型式,不遗余力地开发化学冷光源,广泛地为工农业与生活照明服务。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家发现,若将荧光素和激活剂相混,便能立竿见影,激发出冷光来。于是他们如法炮制,把上述两种化学物质集装于塑料管中,其间用玻璃相隔,只需折弯塑料管,即能产生照明冷光。

    科学家还发现,电子、电场及其基本粒子也可激活很多物质,如人造冷光。现代“日光灯”即冷光源之一。一旦通电,在交流电场下,灯管里的汞蒸气会辐射紫外线,激活硫化锌和硫化钙之类的管壁荧光涂料,发出耀眼的可见光。

    1936年,法国物理学家德斯特劳发现,强大的交流电场无需以不可见紫外辐照为前提,就可以直接把电能转化为光能,激活荧光物质发出可见光,“电致发光”由此蜂起。现代科学正在这项课题上继往开来,力图完全揭开其中的内幕。有的科学家独具慧眼,把荧光料掺入塑料或玻璃之类的有机或无机材料里,“电致发光板”应运而生。据乐观预言,不久电灯照明技术将出现一场别开生面的革命。当人们住进电致发光墙壁和天花板的房间,可直接按钮调控,顷刻间,便可沉浸在柔和悦目的光明世界中。

    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可见光是电磁波之一,只要将电磁波控制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也能产生照明可见光。美国曾向250千米的高空发射了一枚探测火箭,利用火箭爆发出的钡蒸气云与太阳光作用后,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堪与北极光奇迹媲美的斑斓夺目的光幕。依此类推,有朝一日,灿烂辉煌但却不像阳光和火光那般灼热灸人的超巨型照明冷光取代现在的照明技术,并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