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诗句或成语中,不包含生殖现象的是

A: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6-29 10:4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1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