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平面图形能折什么几何体?

(2)由多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若一个多面体的面数为f,顶点个数为v,棱数为e,分别计算第(1)题中两个多面体的f+v﹣e的值?你发现什么规律?

(3)应用上述规律解决问题:一个多面体的顶点数比面数大8,且有50条棱,求这个几何体的面数.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6-01 12: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解:(1)图甲折叠后底面和侧面都是长方形,所以是长方体;图乙折叠后底面是五边形,侧面是三角形,实际上是五棱锥的展开图,所以是五棱锥.(2)甲:f=6,e=12,v=8,f+v﹣e=2;乙:f=6,e=10,v=6,f+v﹣e=2;规律:顶点数+面数﹣棱数=2.(3)设这个多面体的面数为x,则x+x+8﹣50=2解得x=22.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猴子坐在意大利帕尔马的一间实验室里。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科学家事先在它大脑中负责计划和执行动作的区域植入了一些细小的电线。每当这只猴子抓起一件物体,或是移动一件物体时,其脑部区域的部分细胞就会被激活,这时实验室的监视器就会发出一阵“卟卟卟”的声音。不久,一名研究生手拿一只圆筒冰淇淋走进了实验室。这只猴子马上盯住了他。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这名学生把冰淇淋放进他的嘴里时,连接猴子脑部电线的监视器上突然发出了“卟卟卟”的声音。但是,这只猴子当时没有做任何其他动作,只是在看这名学生吃冰淇淋。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家乔柯摩·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我们对人类的理解行为及其本质进行重新认识。过去,科学界对高级哺乳动物的“理解”行为认知,一直采用“推理模型”。即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之所以能够“理解”事物,是因为大脑里的记忆神经元有推导功能,可以对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快速分解和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通过直接模仿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新的“顿悟模型”,这个模型认为高级哺乳动物特别是人,对事物的“理解”采取的是“顿悟”的方式,即在瞬间就可以“看透”事物的潜在意义。人脑中存在着顿悟机制,这恰是人类理解的奥秘。

    镜像神经元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真正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性,使我们能够在科学的高度上理解现代教育。人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仍然把眼睛看做感性器官,并没有真正赋予眼睛“心灵”“智慧”“思维”“理性”等高级心理属性。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而且由于它与镜像神经元的直接联系,变成了一种“理性器官”。换句话说,人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所以叫“所见即所思”。教育的本质是传授间接经验,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在于领悟和承受间接经验。镜像神经元原理说明,当孩子们看见(某种现象)的时候,教育作用已经“自动”地发生了,这属于无声无息的“首次教育”,而我们大人、老师在孩子们“看见”之后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晚”了一步,属于“二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