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已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和有关的尺寸如图所示,描述该几何体的形状,并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它的表面积.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10 05:0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解:几何体形状:直三棱柱,
S=2(
1
2
×6×8)+8×4+10×4+6×4
=144.

同类题3

***主席向各国领导人介绍了2016年中国举办G20峰会的设想,宣布中国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2016年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G20峰会。请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有西湖、钱塘江等美景,还有大运河和灵隐寺的历史文化遗迹,白娘子的传奇和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的故事也是举世知名。在世界知名度上,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就在游记中赞叹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另外,杭州曾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11年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而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总部以及沃尔沃汽车的中国吉利汽车总部也位于杭州。据尼尔森的数据显示,杭州电子商务在全国乃至全球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杭州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并且连续多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而《福布斯》杂志则将杭州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习书法,首先应该是取径的问题,即怎样写才能把字写好看的问题。晋人卫栋(即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对七种用笔的阐述,既侧重于线条的审美现象,也兼顾到用笔动作的技巧内容,有效果也有过程,既衡量什么字好看,也衡量怎么写好看,开列出某笔“如千里阵云”、某笔“如高峰坠石”等七项好看的标准,意在告诉学书者,在技法的学习上努力的方向。卫夫人所关注的是线条美中的技法问题。线条美是书法艺术独有的特殊内容。因此,古来的技法理论中十分关注线的运用。对线条的把握,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路径。

    无论站在批评的角度还是站在教学的角度,汉魏时的人们更多地关注线条而忽略结构,这大概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线条是属于书法的,而结构是属于文字的。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结构的审美价值的开掘。基于此,在站在教育者的立场而谈书法的技法学习的言论中,对于结体的重视可以说与对用笔的重视提到了同等的高度,结体的学习亦成为学书者的重要途径。至于古书论中有言用笔第一间架次之者,有言先学间架,间架既明则学用笔者,在我们看来,也并非是古人非要从中论出这两个取径孰为高下,而是说这两者在学习书法时不可轻忽其一。

    谈取径问题,是说从哪里入手学书法,古人择用笔与间架两途,实际上是直入根抵之法。而此一基本功不扎实,则书法亦如转蓬、浮萍,无所依傍,终无力而美。

    学习书法,始于技法的学习,技法的学习是枯燥而艰苦的,非有毅力与恒心,不足支持。毅力与恒心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意志力的问题。在书法技法学习阶段,那种单调枯燥常常影响学习者的情绪,意志力薄弱者常为单调枯燥的行为方式所导致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从而导致学习的半途而废。所以在中国书论中谈到书法的技法学习及训练时,十分强调持之以恒。曾国藩谈到学习书法时曾提到“每日习柳字百个……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且莫间断,熬过此门,便可稍进;再困再进,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困时不间断,这可以说是古人论书法学习时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流传下来许多书法大家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多;如说钟繇入抱犊山习字,木石尽墨;如说唐大宗夜半把烛习《兰亭序》;如说赵孟頫习字十年不下楼,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故事不管是实有其事还是仅为传说,都足资教海。

    同时,古人也注意到,过分强调学书的困难,也会造成学书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削弱学书者的意志力。所以他们既告知学书者学习是艰苦的,困难重重。同时,也告知学书者,困难绝非不可克服的,知难而退,难则难矣,知难而进,难则不难。

    古人站在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的立场,言学书者的取径问题既多且徉,诫勉有加;言学书者的毅力问题由正及反,考虑周全。这其中有无偏颇有无武断有无机械,暂且不论,仅就其如此细致的分析,如此谆谆的教侮,已足以说明古人对技法的学习艳有十分重视的态度。

〔摘编自巴蜀书社《中国书法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