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将一小块铝片加人某盐酸溶液中,铝片完全溶解,在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生成Al(OH)3的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与铝片反应后,盐酸还有剩余

B:图中B点之前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l3++3OH═Al(OH)3

C:A→B段消耗的NaOH体积与B→C段消耗的NaOH体积比≥3:1

D:溶解铝片的盐酸浓度与滴加的NaOH溶液浓度相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1-19 05:2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众所共晓”(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