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将A与B的混合气体分别置于恒压容器甲和恒容容器乙中,发生反应:2A(g) + 2B(g)  3C(g) Δ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两容器内的反应均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升温时甲、乙两容器中反应速率均增大

B:在相同条件下两容器内的反应均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升温时甲、乙两容器中的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在相同温度下,甲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2 mol B,乙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2 mol B,若甲容器中反应经30 s达到平衡状态,则乙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也是30 s

D: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用甲容器分别进行如下反应。第一次加入2 mol A和2 mol B;第二次加入2 mol A,2 mol B和3 mol C;第三次加入4 mol C。分别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C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分别为X、Y、Z,则X、Y、Z的大小关系是X=Y=Z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5 06:5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4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