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当具有5.0eV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动能是1.5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A:1.5eV

B:3.5eV

C:5.0eV

D:6.5eV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11-26 05:3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②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孩童时,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 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体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滋养。
      ③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子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成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成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过一阵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④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我觉得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⑤一株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撑起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做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看,确立目标要趁早。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百度百科》

材料二:亨利八世(1509-1547年)原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后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遂成为他改革的导火索。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of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也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注释:更正教——对新教的一种翻译。)

——《百度百科》

材料三: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讨论儒家文化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也就变成对儒家文化“历史罪行”的审查和认定——儒家文化不仅被等同于封建专制,被认定为“吃人的礼教”,如果再加上一条“人民的鸦片”,可谓罪上加罪,那就可以在打倒的基础上,“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超越了单纯学术领域,带有为儒家文化或给予政治审判或给予政治辩护的味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材料四:可是,儒教的“天”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儒教的圣人也并不具有神性和法力,儒教的成贤成圣并不寄望于来世和往生,然而这并不妨碍儒教成为一种宗教。儒教是“神道设教”,作为人之养成的教化之教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宗教之教合而为一。

儒教的“执无鬼而学祭礼”曾招致墨子后学的批评,面对释、道二教的昌盛,儒教在唐宋的复兴中也同样重新处理生死存殁的议题,儒教仍然始终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儒教起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