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3H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3H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若秋水仙素对细胞连续发挥作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

B:通过对细胞中不含单体时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DNA复制的次数

C:通过检测DNA链上3H标记出现的情况,可推测DNA的复制方式

D: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时,每条染色体的单体均带有3H标记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8-13 06:2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