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A: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B: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C: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D: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1-10 09:5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围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围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施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