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鸵鸟在散步,大象在戏水,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在吃树梢上的嫩枝嫩叶,地面上还有成群的斑马和凶猛的狮子。这描写的是(   )

A:非洲热带草原景观

B:非洲热带雨林景观

C:中国内蒙古草原景观

D: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景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5-06 01:1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走进天堂的门票
①有一对长相酷似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②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弟弟去读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③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中,并在弟弟的身旁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④弟弟不解,问:“那你说这是什么?”
⑤哥哥答:“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
⑥弟弟摇着头,笑哥哥尽说傻话。
⑦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在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钎……
⑧碎石机上,有斑斑血迹。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少名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善了车间的环保措施。厂长把他调进了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产品畅销华南几省。再之后,他便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⑨弟弟进了大学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坠入爱河。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中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了”、“酷毙了”。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苦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他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办公室里答辩。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⑩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秘书送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老总的位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