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图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用力将纸片旋转到图示的位置,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这样操作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  )

A:大小是否相等 

B:方向是否相反

C: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13 10:0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飘香的榆树叶

陈斯高

    ①儿子知道我喜欢侍弄花草,这次出差,给我带回了一盆榆树桩。高高的紫砂花盆上突兀着古朴虬典的树桩。树桩的弯曲处恰到好处地挨着花盆的边沿蜿蜒而下,指甲大的榆叶或卷或舒或大或小,淡绿一丛,葱茏茂盛,恰似一条绿色的瀑布。啊,又到了榆叶飄香的时候了!

    ②小时候,家里穷,粮食不够吃,每到春天,挖野草、摘榆叶,打洋槐花便是我和二姐放学的主要事情。榆树叶细腻滑爽,吃在嘴里软软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榆树皮用斧头锤软,用石磨磨成糊状,再掺上少许杂面,可做成榆饼。记得八岁那年春天,二姐带着我到西村树行里去摘榆树叶。啊,好大的一片林子,榆树叶刚放青,一片淡绿。东风吹拂,嫩草芊芊,小鸟在枝头啁啾,蝴蝶在草上翻飞。我脱了鞋,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发现青枝绿叶间有一个很大的鸟窝。连忙爬过去,想看看鸟窝里有没有鸟蛋,突然一条青梢蛇从鸟窝里探出了头,我吓得魂飞魄散,飞快滑下树,鞋也顾不上穿,提着篮子就跑,连肚皮被树枝划破直流血都顾不上擦。心疼得二姐在后面直抹眼泪。

    ③六十年代初,我上了中学。在学校食宿。一个星期天我回家,见父亲在灶下烧火,母亲在锅上忙碌着。她对我说:“估计你今天回来,做了点榆饼,你尝尝。”我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一股不可名状的香味随着蒸腾的热气扑鼻而来。母亲铲了一块给我,我贪婪地吃着,虽然有少许涩苦,但比饿肚子强多了.我一口气吃了三决。父亲告诉我,家里没粮了,已经两天没烧锅。你妈怕你回来饿,昨天晚上去扒了榆树皮,连夜磨成糊子,给你做顿榆饼。我望着母亲瘦削的已经浮肿的脸,泪溢满了眼眶。连忙从书包里掏出平时在学校舍不得吃,省下来给父母亲的大大小小有半块的、有小半决的山芋干面团子,塞给了母亲。

    ④这二十多年,生活一天比一天看好。再也用不着吃榆树叶、树皮饼,在心里把它渐渐地淡忘了。去年春天,我肠胃不好,便秘。医生说,要多吃点含粗纤维的食物。我没在意,出了医院就忘了。好在便秘也不是什么大病。一天吃中饭,老伴端上一盘黄绿相间的饼子,还神秘兮兮地朝着我笑。我一看,是榆树叶掺着玉米面做成的饼,黄灿灿绿莹莹的煞是诱人,缕缕热气蒸腾着沁人心脾的香味。原来,老伴听了医生的话后,记在心里,星期天专门回家,摘了一大篮嫩榆叶,又向人家要了几碗玉米面。她怕我吃不下,除掺了一半小麦粉外,还加了点糖和芝麻。真难为她想得这么细,我好感动!吃了两块,居然口感极佳,别有风味。以后,又连续吃了两次,从那就再也没有便秘过。

    ⑤进入人生的秋天,总爱回忆过去。在心里慢慢咀嚼那些难以忘记的往事,那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那绵绵于心千缠百绕的亲情、爱情;细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沧海桑田。那漫溢在其中的爱总会令我激动,令我向往,令我缠绵,令我沉醉。永远长留在我的心头,成为我心中一片葱茏的绿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