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一缕阳光
雾,阴霾。一丝风也不曾吹过。太阳不知哪里去了,但却令人浑身燥热。
这时,一滴水,噢,不,是一滴雨,正滴在我的手心。不知何时,已下起了雨。一滴一滴,落在我的身上,鞭笞在我的心里。我好象掉进了冰窟。走在楼梯上,我却没有力量去推开那扇门。难道这就是我所给予门里的人的馈赠吗?已经站到了门口,我却,始终不敢推开那扇门。想起母亲的笑容,父亲的眼神,我的心突然为之一震。但,这终究是要面对的。我迈进了这道门。家里,父母正在做饭,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一辆汽车从车站以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开去,开出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紧急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从启动到停止一共经历t=10 s,前进了15 m,在此过程中,汽车的最大速度为( )